饮酒·其二
陶渊明〔魏晋〕
积善云有报,夷叔在西山。
善恶苟不应,何事空立言!
九十行带索,饥寒况当年。
不赖固穷节,百世当谁传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据说积善有善报,夷叔饿死在西山。
善恶如果不报应,为何还要立空言!
荣公九十绳为带,饥寒更甚于壮年。
不靠固穷守高节,声名百世怎流传。
注释
云有报:说是有报应。指善报。夷叔:伯夷、叔齐,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。孤竹君死后,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。周灭商后,二人耻食周粟,隐于首阳山,采薇(野菜)而食,最后饿死。
苟:如果。何事:为什么。立言:树立格言。
况:甚,更加。当年:指壮年。
固穷节:固守穷困的节操。
创作背景
陶渊明的组诗《饮酒二十首》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,而是诗人借酒为题,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,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。他在第二十首诗中自言“但恨多谬误,君当恕醉人”,可见其用心的良苦。关于《饮酒二十首》的写作年代,至今尚无定论。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:元兴二年癸卯(403)说、元兴三年甲辰(404)说、义熙十年甲寅(414)说、义熙二年丙午(406)说、义熙十二三年(416、417)说、义熙十四年戊午(418)说。此诗为组诗第二首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游国恩 等·中国文学史(一)[M]·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63
2、
孔德明.陶渊明《饮酒》诗系年考辨[J].九江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6,25(1):15-17
3、
钱华堂.陶渊明《饮酒》诗二十首说略[J].零陵师专学报, 1986(2):22-30
简析
《饮酒·其二》是一首五言古诗。诗的首两句先提出一个普遍的社会观念:即行善积德理应得到好报,然后以伯夷、叔齐这两位高士隐居西山、生活困顿的史实,表明“积善有报”的理想并不总能在现实中得到验证;三四句表达对现实不公的愤慨和对道德信仰的坚守;五六句借用隐士荣启期家贫,行年九十,以绳索为衣带的典故,强调其坚守节操的不易;末两句指出正是这种在穷困中依然坚守高尚节操的精神,才使得他们的名字能够流传百世。整首诗在对比与反问中,展现了诗人对道德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高尚人格的崇高敬意。
陶渊明
陶渊明(约365—427年),名潜,字元亮,别号五柳先生,私谥靖节,世称靖节先生,一说寻阳郡柴桑县(今江西九江)人,另一说江西宜丰人,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、辞赋家、散文家。被誉为“隐逸诗人之宗”“田园诗派之鼻祖”。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。曾任江州祭酒、建威参军、镇军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,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,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,从此归隐田园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,有《陶渊明集》。 137篇诗文 1327条名句
寡妇诗
曹丕〔魏晋〕
友人阮元瑜早亡,伤其妻孤寡,为作此诗。
霜露纷兮交下,木叶落兮凄凄。
候雁叫兮云中,归燕翩兮徘徊。
妾心感兮惆怅,白日急兮西颓。
守长夜兮思君,魂一夕兮九乖。
怅延伫兮仰视,星月随兮天回。
徒引领兮入房,窃自怜兮孤栖。
愿从君兮终没,愁何可兮久怀。
合欢诗五首·其二
杨方〔魏晋〕
磁石招长针,阳燧下炎烟。
宫商声相合,心同自相亲。
我情与子合,亦如影追身。
寝共织成被,絮用同功绵。
暑摇比翼扇,寒坐并肩毡。
子笑我必哂,子戚我无欢。
来与子共迹,去与子同尘。
齐彼蛩蛩兽,举动不相捐。
惟愿长无别,合形作一身。
生有同室好,死成并棺民。
徐氏自言至,我情不可陈。